发布时间:2025-03-06 阅读量:342 |
1948年农历2月间的一天下午,许少林、白广文、高立唐等带着上百人,大概一个连来到了洪河村新屋。
由于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军队)都是一会走了一会来,搞的老百姓都非常担心害怕,谁都不敢接触,更不敢得罪。所以一看到当兵的来了就“跑反”。这天,也和前几次一样,屋场里的青壮年都跑到山上躲起来了,就剩下几个老人和小孩在家。当时一个叫胡德民的跑慢了,只好躲在祠堂边那间牛栏的楼上的稻草堆里,不敢出来。在家里的老人和孩子也一个个关门闭户。就这样,胡德民在楼上躲了两天也饿了两天(实际应为一天一夜)。许少林的部队因为没有粮食,也没有生火。我因为父母双亡,8岁就从吕家过继到母舅家。正好那天母舅和舅娘到刘畈街上卖柴火去了,就剩我一个人在家,那时我已14岁,看到了这一切,记得很清楚。我母舅和舅娘怕是听说了村里来了兵,所以这两天也没有回来,躲到黄苗山亲戚家去了。
到了第二天,胡德民听到白广文和高立唐说:要是能搞上七八十斤米,吃顿饱饭就好了。听到这话,胡德民认为没有危险了,于是就走了出来。这时,白广文就对他说:老乡不要怕,我们是解放军,不是坏人。我们已经有两天没有吃饭了,请老乡帮忙帮我们买些米。随后白广文就给了胡德民一些流通券(应为皖西军区印制的钞票),叫他帮忙买米。并告诉他,这些钱现在别拿出来用,留着以后能兑银元。
由于共产党当时还没有坐天下,所以共产党的流通券也没人敢要,在市也买不到东西。于是胡德民就把在家的老人孩子都叫了出来,让他们上山把大人们都找了回来。乡亲们知道情况后,纷纷回家拿升子拿斗装来了大米。最多的送了十几斤,最少的也有两升(升为农村盛米的量具,一升约3斤,十升为一斗)。一会功夫,23户人家就凑到了一箩多米,约一百多斤,还有二三百斤红署。就这样,许少林的部队吃了一顿饱饭,并筹到了一点余粮。
解放后,县里差人来还过当年的米钱。由于流通券当时大家都不敢要,胡德民也不敢留着,所以都烧掉了,此事也就过去了。听说最后还是抵交了公粮。后来我在村里当干部时听说,许书记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起当年在洪河新屋借粮的事,常说“一升米,一斗情”,“有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讲述:胡金贵(1934年生,刘畈乡洪河村新屋组村民) 整理:贺力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