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5 阅读量:385 |
据县政协委员何全反映:大米加工环节的智能化水平,直接关系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当前,我县大米加工企业虽然数量不少,但智能化升级滞后已成为制约产业提质增效的关键因素。从实际生产情况来看,加工环节存在三个明显短板。一是设备老化严重。多数加工企业仍在使用以前的老旧设备,不仅出米率低,而且碎米率偏高。二是生产效率低下。多数企业还是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一条生产线需要6-8名工人,而智能化生产线仅需2-3人,人力成本相差近3倍。同时,传统设备的日均加工量普遍低下,难以满足大额订单的交付需求。三是质量管控粗放。缺乏精准的检测设备,对大米的水分、杂质、黄变米等指标多依赖人工目测,误差较大,导致产品质量稳定性不足,在市场竞争中容易处于劣势。四是附加值很低。初级加工产品占比高,而精深加工产品如营养米、米粉等占比较低,产品很难进入高端消费市场,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反观外地一些先进企业,通过智能化加工设备生产的功能性大米,售价是普通大米的2-3倍。
针对以上问题,特建议:
一是加大设备升级扶持力度。建议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对企业购置智能碾米、色选、包装等设备给予补贴,同时组织企业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引进适合本地的智能化技术。
二是建设共享加工中心。由政府牵头,整合中小企业资源,建设区域性的智能化共享加工中心,配备全套先进设备和检测系统,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代加工服务,降低单个企业的升级成本。
三是加强人才培养。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农产品加工专业定向班,为企业培养专业的技术操作人员,同时定期举办智能化加工技术培训班,提升现有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四是将大米加工智能化升级纳入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推动我县大米产业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让更多农户和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