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委员履职
打好生态宜居基础,助推乡村振兴战略
   发布时间:2018-12-30    阅读量:8022

“生态宜居”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环节。2018年县人大、政协联合开展的乡村振兴调研方案,将其列为调研的三个课题之一,主要内容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小城镇建设、特色小镇建设等。根据调研组对部分乡镇考察、与相关部门的专题座谈以及外出考察,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推进生态宜居,我县优劣并存

(一)有利因素

1.生态资源基础丰厚。全县林木绿化率59.27%,森林覆盖率55.85%,水资源总量为27.94亿立方米,可利用资源量为  2.73立方米,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生态宜居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县被命名为省级森林城市,创建省级森林城镇8个,森林村庄46个,全国生态文化村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市级生态乡镇4个,省级生态示范村35个,市级生态示范村133个。今年正在创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2.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十三五”以来,建设升级县乡村三级道路1647公里,自然村“村村通”基本实现,农村道路“户户通”已启动建设。太蕲高速、105国道太湖段一级公路,太望一级公路、山区快速路等道路工程已预备开工。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大幅提升防洪救灾能力。小型农田水利提升改造工程和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项目稳妥推进。实施危房改造,现有2.6万户农户居住安全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3.农村环境“三大革命”扎实有效。农村生活垃圾治理2017年顺利通过省厅验收,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和转运174个行政村全覆盖;编制了《太湖县城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专项规划》,14个乡镇政府驻地已建成并投入运营污水处理设施24座,现正通过PPP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乡镇政府驻地污水处理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出台了《太湖县农村自然村厕所整治实施方案》,2017年全面完成省厅下达我县7500户农村改厕任务。

4.美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2013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太湖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方案》。为与国家统一对接,后更名为美丽乡村。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开展以来,目前我县已有140个中心村美丽乡村建设顺利通过省、市验收,235个自然村环境得到整治,乡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农村面貌由此焕然一新。

5.小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升。2016年起,通过两年的努力,现已全面完成我县所有乡镇政府驻地建成区整治建设任务,集镇区环境面貌和城镇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传统村落加大保护力度,2012年开展了全县传统村落调查和国家传统村落保护项目申报工作。2013年我县汤泉乡金鹰村和龙潭寨村首批入选全国传统村落名录,2014年国家下达我县传统村落保护项目资金 600万元。2017年基本完成我县两个国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修缮工作。

(二)不利因素

1、农村面源污染日益突出。非规模化养殖、农作物秸秆和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污染环境,农药化肥过量使用造成面源污染,“散乱污”小企业、小作坊历史遗留问题较多,整治难度较大。

2、农村规划控制存在短板。一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如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农民自建住宅五花八门,杂乱无章等;另一方面规划落实不到位或者不能完全符合乡村振兴新要求,甚至出现各个专项规划不能同步,互相矛盾,相互制约。

3、精细化管理不到位。垃圾、污水处理设施不健全,已经做好的设施管护又不到位。比如垃圾桶里没有垃圾,垃圾桶外面却是一片狼藉;厕所外面很美,里面却无法下脚,抽水系统基本不能用;污水处理设施“建好不用、只晒太阳”的现象等等。

4、公共服务还有待加强。道路“通而不畅”,水利设施陈旧,基本公共服务不配套,人口居住分散,老龄化突出等问题仍然存在。

二、推进生态宜居,百姓呼声迫切

在座谈时,乡镇主要负责人及委员均提出了很好的意见。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是现实中百姓对生态宜居的期许和向往。

呼声一:我们向往更美好的居住条件

“我们山区环境好,但是现在养殖户太多了,臭气熏天。”

“我们畈区现在发展势头很好,但是仍然有制约产业发展的因素,比如“老头松”林要有序全面放开改造。”江塘乡小宫村支部书记如是说。

“我们乡有山有水有文化,自然环境和历史资源都非常好,这两年外来游客日益增多,村里大力发展民宿项目,现在就缺少资金。”城西乡财政所和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都这样说。

呼声二:我们期盼更完善的公共服务

对于工业聚集区的老总而言,能招到工,管理人员的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有配套的物流才是共识。

“我们招工相当难,吃住娱乐设施太少了,而且也交通极不方便,物流时间长,收个快递都要到城里去。”银丰棉业的老总说。

“我们的管理人员都是外地的,带了全家过来,但是教育不便利,小孩上学存在困难。”立华牧业的负责人皱眉说。

呼声三:我们需要一个好的带头人

不论是乡镇、村干部还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几乎座谈会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乡村振兴关键在人。

“尤其是村级队伍建设。一方面要让年轻同志进入村干队伍,要提高待遇报酬,不能制约人才选用;另一方面政治待遇也要提高,村一把手是否能进入乡镇班子常态化;最后培养村级后备干部渠道要拓宽。”城西乡党委副书记说。

“聚集区发展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主要还是留住人才,“人才荒”已经是一个普遍问题,普通用工难,专业技术人员更是少之又少。”徐桥镇分管领导说。

“要发挥龙头企业能人作用,培育新型农民,从行动上引资本、引人才”景湖农业负责人建议。

三、推进“生态宜居”的建议

实施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同时又是痛点,更是难点。痛点是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必须正确对待,难点是短时期内,难有根本性改观,必须攻坚克难。

(一)科学规划,统筹发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以科学规划为前提。应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着眼全县工业、农业和旅游业发展布局,遵循农村建设发展客观规律,科学规划村镇发展建设布局。加强与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开发规划和脱贫攻坚规划等相衔接,要推进“多规合一”,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整合专家建议,标本兼顾,分别不同类型,定位建设内容,优化功能布局,立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急迫解决的热点和难点,抓住农民参与和政府帮扶的结合点,既注重解决当前村庄整治重点问题,又充分考虑后续村庄管理需要,突出我县农村特色,留住乡愁记忆,推进可持续发展。

(二)分类指导,因村施策。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村情,区别对待,一村一策,要允许差异化,防止一刀切。对美丽宜居示范村,要查遗补缺,提升标准和档次;对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要坚持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对镇政府所在地的村,加大小城镇开发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对需要集中整治环境的村,加快建设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加快改圈、改厕进程;对需要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村,要加快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对需要移民搬迁的村,要对涉及农户进行妥善安置。

(三)抓住关键,攻坚克难。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改厕、卫生保洁等是生态宜居工作的关键环节。建议加快探索推广符合我县农村实际、便于使用管理、投资农民可以承受的改厕模式。开展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在湖库周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重要的水环境功能区和水环境敏感区域,采取有机农业生产方式,优先发展环水有机农业。发挥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效应,加大对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开展“散乱污”企业整治。建议在各乡镇因地制宜建立服装加工、木材加工等不同类型的小微企业特色创业园,既保存了发展态势较好的中小企业,又解决了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

(四)加大投入,健全机制。要用足用活现有支农惠农政策,特别要积极探索统筹涉农资金整合捆绑,专款专用,发挥资金最大效益,长效常态推进各项工作。建议设立专项奖补资金,用一至两年的时间,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促进建立村庄保洁机制、垃圾清运处理机制、污水处理第三方运营机制、多元化资金投入机制等长效机制。同时,要建立完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责任考核等一系列长效保障机制。

(五)强化主体,留住人才。在陕西礼泉县袁家村考察,通过看风貌,听介绍,感觉其特色就是以支部为核心,以村民为主体;以创新谋发展,以共享促和谐;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打造农民创业平台,通过三产带二产促一产,实现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股份合作为切入点,通过调节收入分配,实现共同富裕;注重精神文明,加强思想教育,淳厚乡风民俗,弘扬优良传统。其中最大的推动因素就是人!书记是带头人,农民是主人翁。八十年代,老书记带领大家共同富裕,在转型的关键时期,新书记大胆创新,二次创业。当然,村民人均纯收入67000元的袁家村是一个难以复制的奇迹,但是却有值得思考学习的地方。建议对农村社会经济形态各个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进行认真摸排,对从业类别、技术特长、居住地点等基本信息实行大数据管理,分层分类建立管理型、技术型、实用型人才库,并建立各项选用、运营制度,做到人尽其才。首先要加强村级领导班子建设。要选出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其次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议选择一到两所职业技术学校(如恺风、当代或者职教中心等),开展对口培训学习,并探索建立学研结合的基地实践示范等方式,聘请一些专家像袁隆平一样在田间地头、面对面给农民授课,着力提升农村“乡土”人才数量和质量,造就一批引领村民致富的科技“带头人”、种养“土专家”,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最后要发挥“能人”作用。开展“创业还是家乡好”“雁阵归来”等多种形式的恳谈会,鼓励在外高层次人才带着技术、带着市场、带着经验、带着乡愁回乡创业。重视发挥离岗医生、教师、老科技工作者、老干部乡贤的特殊作用,充分发挥他们的经验、技术、人脉资源等优势,贡献余热,同时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大力推行党员志愿者服务,引导无职党员主动认领环境卫生、矛盾调解、治安巡逻等公益岗位,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群众解决难事、急事、愁事。

生态只是底色,宜居只是招牌,文化、内涵、智慧才是乡村的引擎和加速器。所以,要根据太湖各乡村的人文景观经济特色,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各项产业布局和准备工作,选择把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做成产品、商品,输出相关文化与观念,用梁家河的精神指导乡村振兴之路,相信太湖一定能打造出成熟的生态宜居乡村。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湖县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普贤路6号      电话:0556-4162258       传真:0556-4185622       电子信箱:taihuzhengxie-2258@163.com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06905号-1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23号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