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网站首页 / 委员履职
“三重意”绘就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点睛笔”
   发布时间:2023-01-16    作者:叶驰    阅读量:757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些年来,我县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成效明显,在厚积薄发中打出了“中国膜都”的工业名片。但与此同时,我县以农为本的基本面没有改变,第一产业在三产比中有16.3%的比重,常住人口比例中,仍有近六成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必经之路和必然要求。因此,“十四五”时期我们实施四大战略,既要坚持以“工业强县”舞好经济龙头,更要使政策、措施更精准地落在农业农村“基本盘”,画好乡村振兴这一点睛之笔,一笔带出三重寓意:

一、突出城乡融合的立意。深化城乡融合发展,既要一体抓,也要两头促。一要坚持问题导向。过去我们受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城乡之间尤为明显,这在城乡环卫、公交、供水几个一体化进程中都有体现(“玉禾田”一揽子的服务在乡镇范围保障力不足、公交公司在“断补”后运营困难、几个深山区乡镇规模水厂管网覆盖比例低)。另在一些全域性的工作中,“按下葫芦浮起瓢”,新问题不比老问题易解(比如农村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的后续管养,移风易俗过程中乡镇公益性公墓的运营管理、山林坟地的水泥化和白色污染,“十年禁渔”后花亭湖周边合规钓点的环境整治,脱贫攻坚时投入的扶贫资产的后续管理等),这些问题解决,本身就有很大现实意义,而引申出的在制度设计方面的短板,更需要引起重视。二要积极赋权赋能。正在推进的小池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给了我们探索和借鉴,同时我们也应当溯源上级部署这项工作的出发点,解决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增强乡镇端内生动力。实际上,这些年我们聚力打造“一区三园”,也是一把双刃剑,资源和精力向平台倾斜,几个作为招商引资非承接平台的乡镇,有特色而乏力于开发,这当中固然有谋划深度和广度的不足,而更多的还是左顾右盼、缩手缩脚。因此,启迪于这次小池镇改革试点,后续还需提前谋划好新的赋能点,一方面,现有的平台要统筹运营管理,发挥集中功能区效益;另一方面对有禀赋而暂未形成体量的乡镇,不能陷入经济持续低效的恶循环。三要精准规划设计。具体到正在组织实施的“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要摸清几样底数,一是受限于“三线”的刚性用地需求,二是可盘活利用的闲置校舍、民房等闲置资源,三是村组最关切的现实诉求。类比到编制乡镇产业规划,一方面要契合政策导向,在久久为功的支柱性产业上远景布局,一方面还敏锐捕捉周边动态和市场动向,尤其要避免产业同质化产生的资源内耗,比如现有的许多村办茶厂亟待整合,一些乡镇都在谋划茶叶交易中心,各自为战,成不了气候。这就延伸到县级层面对产业链的统筹指导,对外都要“攀”链上关系,本地更经不起“内卷”。要立足全域全局,倡导并推动产业互融、要素互补、人才互通、成果共享,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深扎根”“广连片”,集中优势资源抢滩头阵地、打拳头产品。

二、丰富文旅富民的创意。如果说特色产业要放在“一条链”上,那么文旅产业更应端在“一盘棋”上来考量。重点是外联主体、内塑两环。一要积极引进市场主体。为什么要引市场主体?有案例借鉴,省出版集团帮扶的花亭潺水项目,优质的水资源、先进的生产线、精致的瓶装水,也曾让我们初尝了甜头,但未打开局面。有孕育空间,围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两区”创建基础扎实,县已经成立文旅集团并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具备撬动大体量投融资的杠杆条件。有市场风向,后疫情时代文旅产业的复苏趋势,以及“资本+流量”组合的网红经济实体化趋势。这些条件,均与我们引进和培育成长性企业措施相匹配。二要打造环花亭湖精品线路。坚持项目为王,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争取重大投资等为带动,统筹完善花亭湖流域(乃至长河流域、包括老城)库区、景区、饮用水源和湿地等保护区、以及群众生产生活区功能。串联环湖资源,以民宿群、农业综合体、标志性景点为目的地,在资源相对密集、基础较好的花亭湖对岸(寺前镇)打造“第二游客中心”。拓展旅游项目,分类迎合大众需求,在汽车文化、露营文化、健身文化、康养文化、写生摄影等领域逐步深耕,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景观和路线。利用好环湖景观道项目,选择性提升现有的环湖村道组道环线,争取主办有影响力的环湖自行车赛事。三要激活文化和旅游的“内循环”。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点擦亮“朴初故里”文化名片。大力发掘提炼“朴风调解工作法”,结合县政协打造“朴初家风传承委员工作室”等相关工作,对标并力争达到全省推进“四事四权”工作法的力度,提高对外影响力。教育文化界,把赵朴初文化符号作为集团化办学的特色品牌,在青少年群体中广泛发动主题活动,让赵朴初研究等学术活动形式更加灵动、联系更加广泛。支持赵朴初文化公园项目建设,把赵朴初文化公园重点打造成优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教育基地”“家风家教实践基地”“民进会史教育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五大基地。

三、饱含绿色发展的深意。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离不开生态振兴的重要支撑。推动生态振兴、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某种意义上,也是要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农村地区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在耕地保护上稳数提质。要结合新增耕地等项目,对现有基本农田包括荒地荒坡等,探索小改大等可行措施,借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经验,整合资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农田。利用“三区三线”政策调整,积极发展设施农业用地,把亩均效益理念贯穿于农业产业化过程。二是资金投入的可持续。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外,一块大的投入是人居环境整治,而越是基础条件好、群众参与度高、管理机制完善,人居环境整治方面的资金使用越规范。要依托城乡环卫一体化架构,探索“区域承包经营”模式,从人居环境整治经费中切块购买第三方服务,拓展乡村环卫服务内容。要完善村一级组织架构,充分利用公益岗和志愿服务等力量,嵌入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物业管理模式同步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公益性基础设施管护。三是人的发展的可持续。要继续巩固好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关注农村主要劳力身体健康,加强慢病网格化管理,探索开发慢病网格长公益岗,对慢病患者进行信息化管理,科学配置医疗资源。重点加强对监护人为智障人员的婴幼儿的托育服务,避免无人监管下婴幼儿因各种意外致伤致残甚至夭折。要探索向本地培育或引进的农业产业化企业提供人才引进政策,例如向企业优秀人才提供村级后备干部岗位和相关政策待遇,既有利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优秀人才扎根基层成长。

总而言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任重而道远,让农业农村富有生机活力,让广大群众更加满足满意,我们的高质量发展才会格高意远、行稳致远。


 

主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太湖县委员会办公室
地址:安徽省太湖县普贤路6号      电话:0556-4162258       传真:0556-4185622       电子信箱:taihuzhengxie-2258@163.com
网站备案:皖ICP备14006905号-1      技术支持:一网科技

皖公网安备 34082502000023号


意见反馈